湖北大学2023年省级
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名单
我校3个基层教学组织入选
高水平教学工作取得新成果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风格——
集成电路研究所
集成电路核心课程组 课程组
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核心课程组成立于2003年2月,二十年来,课程组全体教师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核心课程教学实践新模式、新举措已成为支撑我校集成电路专业全国第一的力量源泉。
课程团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建设为目标,统筹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课程建设四大方面。
课程团队实行“项目式教学(POT)”方式,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POT模式的长效培养机制。 打造以教育服务为核心、以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建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集成电路设计EDA平台。 课程团队还从微电子器件底层视角出发,在国内率先开展全信息类本科生集成电路基础教育。 同时,持续推动集成电路学科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融合共生,相互促进,支撑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 行业第四极。
课程群名师风采
邹学成,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我校物联网研究院院长、武汉国际微电子研究院执行院长。 作为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带头人,在2006年学校“十大魅力教师奖”中荣获“责任魅力”称号,并被中央授予“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省委高级工作委员会; 2007年荣获学校“我最喜欢的老师”称号;2009年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010年荣获学校优秀教师奖、学校首个“教师奖”——教育伯乐奖; 2018年,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暨光谷30周年创新人才30人;2023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并荣获第二届国家级教学(本科)成果奖。
刘东升,集成电路学院、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课程团队的核心成员,他教学刻苦。 他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趣的教学表达和活跃的课堂气氛深受学生的喜爱。 2014年获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2017年,他负责的《微机实验》课程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 2018-2019年讲授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被评为学生最佳。 对课堂感到满意; 2021年获批2021年度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并荣获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 2023年获国家级教学(本科)成果二等奖。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传播学教研室
我校传播学专业创办于1998年,初衷是对学生实施“文理科大跨度交叉培养”,培养既懂新闻传播规律,又精通新媒体的网络新闻记者。媒体技术。 2011年,通信专业针对我国对网络产品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学校优势工科学科的雄厚实力和品牌,实施“人文社科+计算机”交叉培养模式,构建了实践导向的教育机制,主动适应深度融合新业态和行业创新新发展。
传播学教研室立足“新文科”建设核心,依托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品牌资源和我校计算机学科的学科优势,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以教学为主,以学术交流为桥梁,建设师资队伍。 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网络通信理论与应用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凝练研究方向,紧跟技术趋势,跟踪学科前沿,建设一流学科。
我校传播学专业的建设思路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差异化生存,打造新闻传播学科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与较早设立网络传播专业的计算机科学、电信等工科学科相比,新闻传播类下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体现新闻传播学科的特色。 二是明确专业边界,明确新闻传播学范畴下传播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准确聚焦传播学专业定位。 三是注重交叉创新,保持国内新媒体本科专业教育“领跑者”地位,立足学校历史和品牌资源,确定我校传播学专业的鲜明定位。
建校20多年来,传播专业始终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着力深化制度落实,规范日常管理,创新四维一体化培养模式,引领高质量人才培养。一流本科建设发展。
教研室名师风采
于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新闻学院党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传播学教研室主任,兼任我校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 讲授《新闻传播理论起源与前沿》《传播研究方法》《新媒体用户分析》《新媒体与社会》等课程。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课程组负责教授,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生黄金课程《新媒体用户分析》负责人。 着有《通信技术与社会》、《网络时事论坛意见领袖研究》、《网络时代网络舆情机制研究》、《蓝皮书》等十多部著作和教材。新媒体社会责任论》和《新媒体用户分析》。
张明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新闻学院院长、学位委员会主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社会; 《中国社交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主编、国家形象蓝皮书《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发展报告》主编;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我校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重大学科负责人 智能媒体与传播研究中心专业平台建设负责人、“双一”学科带头人“一流”国际合作专项健康传播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建设项目、新闻学院传播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现场负责人。
李卫东,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大数据与国家通信战略实验室(培育)执行主任,国家通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认证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技术专业系统分析师; 《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型》专业教材《媒体应用模型——创新设计与运营策略》编写人,国家级精品在线公开课《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型》主任、讲师;兼任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中国新闻史学会舆情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
第一临床学院
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我校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拥有多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其中宝钢优秀教师1人,长江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教学团队牵头成立“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国家、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和继续教育项目16项,发表教育改革论文6篇,主编/参编20余篇参加国家级竞赛5项,荣获“挑战杯”国家特等奖、“互联网+”湖北省金奖等荣誉。
教研室组织开设“初英讲习班”进行特聘师资培训。 目前,已培训青年教师24余名,留校学生10人,成长为青年教师骨干力量。 青年教师多次参加国家级教学比赛,获首届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BJD铁人三项锦标赛一等奖、湖北省住宿培训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活动教学轮一等奖、以及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讲座比赛二等奖、全国知辨病总决赛“最佳辩手”称号、学校青年教师讲座比赛一等奖等。
同济医学院皮肤性病学课程已开展近60年。 2011年以来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课程以“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向临床转化,培养多学科背景的优秀医学人才”为基础。 目标是不断进取,建设一流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团队,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具有思想政治特色的教学内容。 该课程旨在向全国开放,为我国皮肤性病学及相关专业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理、工、医”复合型创新人才,鼓励学生“医学、科研、教学、转化”多方面协调发展,同时在“理、医、医”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该课程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在线精品课程、国家级线下精品课程。
教研室名师风采
陶娟,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全国名医”、宝钢优秀教师、湖北省名师、华中优秀学者。 作为我校皮肤性病学课程负责教授,参与国家十二五、十三五等多部重要教材的编写,主持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科研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多次教学项目被第一临床学院学生评为“我最喜欢的老师”,包括湖北省教改项目、学校本科思政示范工程。
三尺讲台上保持初心
培养有道德的人,承担使命
为华科的优秀老师们点赞!